当前位置 :主页 / 开云电子(中国)官方网站 / 环保工程 / 正文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污染问题也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污水处理已经日渐成为了经济发展和水资源保护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发改委日前印发的文件中明确表示,截至2020年,我国将实现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全覆盖。不可否认,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无疑将是我国污水处理领域迈出的一大步,为污水处理行业指引了方向。
但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这可能仅仅只是第一步,要实现内容大于形式,还需管理与监督并行。事实上,为促进水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国家不断给予财政及政策扶持。资料显示,2009至2015年期间,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数量由1878座增至3542座,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1.25%,污水日处理能力由1.05亿吨/日增至1.70亿吨/日。
环保部曾表示,过去几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累计下降了12.9%和13%,全国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5700万吨,全国城镇污水处理能力达到了1.82亿吨,已经成为全世界污水处理能力最大的国家之一。截至2015年,全国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已达到2.17亿立方米/日,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2%,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85%。成绩虽显著,但我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仍然存在着区域分布不均衡、配套管网建设滞后、建制镇设施明显不足、再生水利用率不高、重建设轻管理等突出问题。
对此,《规划》强调,“十三五”期间应进一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大投入,实现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由“规模增长”向“提质增效”转变。由此看来,我国污水处理在设施建设及改造、高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据估算,“十三五”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共投资约5644亿元。其中,各类设施建设投资5600亿元,监管能力建设投资44亿元。设施建设投资中,新建配套污水管网投资2134亿元,新增污水处理设施投资1506亿元等。除了资金与管理的同步到位外,污水处理效果的保持仍离不开监督的保障。进一步健全信息公开制度,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发挥舆论监督、社会监督和行业自律作用也将是污水处理长效机制建立的基础之一。
众所周知,污水处理是件长期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对于水资源的保护始终不容松懈。因此,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大水质监测力度,确保污水处理有成效以及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保护。与此同时,在多重利好因素背景下,污水防治设备市场也将迎来千亿级别市场空间和良好的产业前景。